贝多芬的《月光奏鸣曲》又称《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》,作于1801年,分为三个乐章。
今天小编要要说的就是其中的第三乐章,激动的急板,升c小调,4/4拍子,奏鸣曲式。
1801年贝多芬在经历情感波折后创作出来的举世闻名的钢琴奏鸣曲,德国诗人路德维希·莱尔斯塔勃听后将此曲第一乐章比作“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”,而冠以《月光曲》之名。
贝多芬在创作《月光奏鸣曲》时,正值而立之年,但耳聋的日益严重让他的生活陷入了绝望。
然而一个女学生的出现使他重新燃起了人生的希望之火,这就是伯爵的爱女朱丽叶•圭恰尔迪。
贝多芬全心地投入到了这段恋爱,但热烈的感情并没有维持很久,年仅十七岁的朱丽叶•圭恰尔迪很快便移情别恋,嫁作他人妇。
这对于贝多芬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,他甚至写下了遗书准备结束生命。
但对于音乐的热爱使他终没有放弃自己,在失恋的痛苦中创作了这首作品。
《月光奏鸣曲》中包含着贝多芬至深的感情,是失聪的音乐家用心和灵魂谱写而成。
琴音轻推慢陈,如倾泻一地的月光,缓缓移至心房,照亮了那些许久不曾碰触的角落,勾起回忆联翩。
《月光奏鸣曲》一共分为三章。
第一乐章,持续的慢板,升c小调,2/2拍子,三部曲式,为奏鸣曲形式的柔和抒情曲。
一反钢琴奏鸣曲的传统形式,贝多芬在本曲的首乐章中运用了慢板,徐缓的旋律中流露出了许多的忧伤和伤感。
第二乐章,小快板,降D大调,3/4拍子,三部曲式。
贝多芬在这一乐章中,又一次“反其道而行之”,改变了传统钢琴奏鸣曲中一向作为慢板乐章的第二乐章,而采取了十分轻快的节奏,短小精悍而又优美动听的旋律与第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。
此章中,乐曲形式轻快,展示了作者在创作时的心情起伏不平,又不甘没下的场景。
第三乐章,激动的急板,升c小调,4/4拍子,奏鸣曲式。
这一乐章种拥有精巧的结构与美妙的钢琴性效果和充实的音乐内容,急风暴雨般的旋律中包含着各种复杂的钢琴技巧,表达出一种愤懑的情绪和高昂的斗志。
直到全曲结束之前,还是一种作“最后冲击”的态势,此章展示了贝多芬不畏艰辛,失聪和恋爱失败的情况下仍继续创造的精神。
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小学语文书本上的《月光曲》:
有一年秋天,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,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。一天夜晚,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,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,弹的正是他的曲子。
贝多芬走近茅屋,琴声突然停了,屋子里有人在谈话。一个姑娘说∶“这首曲子多难弹啊!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,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,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,那有多好啊!”一个男的说∶“是啊,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,咱们又太穷。”姑娘说∶“哥哥,你别难过,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。”
贝多芬听到这里,就推开门,轻轻地走了进去。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。在微弱的烛光下,男的正在做皮鞋。窗前有架旧钢琴,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,脸很清秀,可是眼睛瞎了。
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,站起来问∶“先生,您找谁?走错门了吧?”贝多芬说∶“不,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。”
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。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,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。盲姑娘听得入了神,一曲完了,她激动地说∶“弹得多纯熟啊!感情多深哪!您,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?”
贝多芬没有回答,他问盲姑娘∶“您爱听吗?我再给您弹一首吧。”
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。月光照进窗子来,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,显得格外清幽。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,借着清幽的月光,按起琴键来。
皮鞋匠静静地听着。他好像面对着大海,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。微波粼粼的海面上,霎时间洒遍了银光。月亮越升越高,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。忽然,海面上刮起了大风,卷起了巨浪。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,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……皮鞋匠看看妹妹,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,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,她仿佛也看到了,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,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。
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。等他们苏醒过来,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。他飞奔回客店,花了一夜工夫,把刚才弹的曲子——《月光曲》记录了下来。
这其实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以《月光曲》为标题杜撰的一个动人“故事”,但不可否认的是,这是一首能令人入迷的曲子。
阿萨菲耶夫曾这样评论这首作品:“感人至深的充满能量与浪漫的音调,令人精神振奋的旋律,时而像是熊熊燃烧的怒火,时而又如濒临绝望的哭泣。曲调中蕴藏的真挚诚恳,深受人喜爱,也极易被人接受,不得不说它是一首真正打动人心的好作品。”
Tags: 月光奏鸣曲(7)